#图文打卡计划#
李志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上将,出生于1906年7月9日,湖南省浏阳县高坪区西坑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父亲是老实巴交的庄稼人,虽然家庭贫寒,但对李志民给予厚望,省吃俭用供他读书。
他们家一共有6个孩子,因家庭负担过重,李志民刚满周岁时就被过继给了邻村年过半百而无子的堂伯父为嗣子。
养父是村中的拳师,会武艺,家境相对好些,李志民从小跟养父练拳,也获得了相对良好的教育。
1920年,他考入甸溪高级小学,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剧烈的变革之中,各种进步思想广泛传播,在甸溪他也接受到了进步思想影响,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以实际行动表达自己对国家之命运的关注和对封建制度的不满,这段经历为李志民后来坚定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24年,李志民高小毕业后,因家中负担不起学费而辍学回家教书,并当过小学校长。
1925年开始参加农民运动,当时农民长期遭受封建地主恶霸的压迫和剥削,生活困苦不堪,李志民被推选为乡农村协会副委员长,在反霸斗争的前沿,领导群众开展反霸斗争。
他领导农民抗议地主的高额地租、不合理的劳役摊派,为农民争取实际利益,提升农民反抗压迫的信心。
随后,他被选派到高坪区暑期政治讲习所和浏阳县党务研究所学习,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使他清楚认识到社会变革的方向和动力,为解放广大农民群众而不懈奋斗。
1927年4月,是中国革命形势风云变幻的时期,经中共浏阳县委批准,李志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张运鸿、詹连吾介绍,他把个人的命运和党的命运、广大人民群众的解放事业紧密相连,在艰难复杂的革命斗争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勇往直前。
1928年3月,李志民参与组建区游击队并担任党代表,负责将党的意志和方针贯彻到游击队的行列中,带领队员在熟悉的山区设伏,打击前来“围剿”的敌军小股部队,奇袭敌人的物资运输队,削弱敌人力量,获取了必要的物资补给。
同年12月,调入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他将之前积累的斗争经验带进队伍,系统学习军事战略战术,发挥政治工作优势,增强部队凝聚力、战斗力,为红军的发展壮大及后续的战斗行动作出了诸多贡献。
1932年2月4日—3月8日,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为攻取国民党军驻守的江西赣州而发动的一场城市攻坚战。
战役中,李志民担任红7团政委,3月7日凌晨,赣州守敌与国民党增援部队内外夹击攻城红军,形势十分严峻。
红军被迫撤出战斗,红7团在南门担任后卫阻击任务,南门外飞机场是攻打西门的红一师东撤的必经之路,红7团如果不能有效阻击敌人,红一师的退路就有被切断的危险。
李志民与龙昌汉团长分兵扼守南门外东西两侧的阻击阵地,他们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但敌人还是突破了红7团前沿东侧的阵地,龙团长被迫率部队后撤。
危机时刻,李志民保持冷静,收拢队伍与龙团长联系后组织反击,用手榴弹、刺刀、枪托夺回了前沿阵地,再次打退敌人,出色完成了掩护红一师东撤的任务。
之后,红7团又接到增援被困在小南门的红5团的任务,李志民和龙团长率领队伍随彭守枫赶到小南门,红5团刚刚打退敌人一次进攻。
李志民按照彭政委指示,红7团进行掩护,让红5团迅速东撤,敌人见红5团东撤,马上猛扑上来,等敌人靠近时,红7团一阵猛打,对敌人的杀伤力很大,在红十五军的增援下,红5团、红7团安全撤离,转移到赣县江口地区与军团会合。
赣州战役,红军以1.4万人的兵力,伤亡3000余人,历时33天未能攻下赣州城,以被迫撤围告终。
赣州战役使苏区面临严重的财政紧张和物资短缺困难,也丧失了利用有利形势扩大苏区的宝贵时间,在政治上缓和了广东军阀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为而后红军反“围剿”作战增添了新的难度。
1934年长征开始,李志民与营长彭绍辉率教导营担任了红3军团后卫和收容任务,这个任务极为关键,作为后卫部队,时刻警惕国民党的追击,行军过程还要不断的回头观察敌军的动向,一旦发现追兵就要立刻进行阻击作战。
在通过狭窄的山谷或河流渡口等险要地形后,立马设置防御阵地,阻止敌军快速推进,为大部队的行进争取足够的时间。
在收容任务方面,负责收留伤病、掉队等原因暂时脱离大部队的战士,照顾伤病员,帮他们跟上部队,李志民和彭绍辉领导教导营,以顽强的意志和高度的责任感完成了艰难任务,在长征和艰难历程中发挥了稳定部队的重要作用。
西征战役攻打李旺堡时,他采用军事压力与政治攻势相结合的战法,促使敌人自动撤离,组织部队合理布置包围圈,强大军事威慑力,让敌人清楚知道,如果抵抗到底,必须会面临灭顶之灾。
李志民组织战士向敌人喊话“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共同抵御外敌”,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强调国共合作抗日的必要性,释放俘虏回去传达红军优待俘虏的政策,以及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真诚愿望,通过这些宣传逐渐瓦解敌军的斗志。
李志民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减少自身伤亡,取得战斗的胜利。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志民担任抗大第5队队长兼政治教员、组织科和干部科科长,负责日常管理和训练,传授军事技能,学习基本的战术动作、地形利用、武器操作等知识,提高学员的军事素质。
在民族危亡之际,讲解抗日救国的理念,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忠诚度。
选拔和培养优秀的干部人才,挑选出军事素质高、政治觉悟强的学员重点培养,为抗日战争输送优秀的军事和政工干部,让他们在各地抗日战场上发挥关键作用,推动抗日力量,不断壮大。
1939年夏,李志民随抗大总校前往晋察冀敌后办学,担任组织部部长。
当时的晋察冀边区是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重要区域,环境极为复杂、危险,李志民肩负重要职责,组织安排教学力量,合理调配教员资源,安排有实战经验的教员讲述游击战术课程,擅长政治工作的教员加强学员的思想教育,确保学员能学到贴合实际战斗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在敌后艰苦的环境中,吸纳优秀学员和教员加入党组织,壮大党的力量,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确保敌人“扫荡”等紧急情况时,人员能迅速有序转移、疏散,保证抗大办学在残酷的敌后环境中持续下去,为抗日战争源源不断的输送优秀的军政人才。
1940年初,李志民调任抗大第二分校政治部主任,讲解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方针政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讲述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激发学员爱国情怀和战斗意志,团结抗日。
李志民因材施教,结合实际的战场案例,教授如何指挥作战,在复杂地形下运用游击战术等知识,组织模拟战时政治工作场景,如何在战场上鼓舞士气,稳定军心。
他还积极协调资源,改善学员生活环境,组织文艺活动等方式,增强学员之间的团结和凝聚力。
在他的努力下,抗大第二分校为抗日军队培养训练出大批军政干部,为前线输送了新鲜血液,他们在各地抗日战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43年,李志民担任晋察冀军区第一分区副政治委员、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在北岳区秋、冬反“扫荡”期间,李志民开展战前动员,鼓舞士兵的斗志,组织召开小型战前会议,告诉大家:“我们是在保卫家乡,保卫亲人,我们的战斗是正义的,每一次抵抗都是对侵略者的沉重打击。”
增强抗日的正义性和必胜的信念,让战士们明白他们所肩负的民族使命。
部队出现伤亡和困境时,他鼓励战士相互扶持,发扬不怕牺牲的精神,每个防线出现危机时,迅速组织预备队投入战斗,保障防线的稳定,李志民为北岳区秋、冬反“扫荡”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1944年,李志民任第4分区政治委员兼中共地委书记、冀中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他带领宣传队深入乡村,以演讲、文艺表演等形式,讲述日军的暴行和抗日英雄事迹,激发群众的抗日热情,带领部队打击日伪军,拔除据点,开展地道战、地雷战等平原游击战战术,为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任冀中军区野战纵队政治委员、晋察冀军区第3纵队政治委员、晋察冀野战军第2纵队政治委员等职,在平绥路战役前,他深入基层部队,讲解战役的战略意义,让战士们明白每一场战斗都是为了打破国民党军的战略布局,争取解放全中国的胜利。
清风店战役中,他穿梭在各个阵地,激励战士们坚持战斗,告诉连续作战的战士们胜利就在眼前。
在平津战役中,他率部攻克敌军据点,阻击敌军增援等,利用灵活多变的战术打击敌人,为平津战役的胜利及华北地区的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
1949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兵团政治部主任、第19兵团政治委员,率部参加太原、兰州、宁夏等战役。
在太原战役中,通过演讲、张贴宣传标语等方式,激发战士们的斗志,瓦解敌军的士气,用广播向城内的敌军喊话,宣传我军优待俘虏的政策,劝诫敌军士兵放下武器,为攻克太原城作出了贡献。
兰州战役中,面对马步芳部队依托黄河天险和坚固工事的疯狂抵抗,他激励战士发扬连续作战精神。
兰州战役是解放大西北的关键一战,能为解放整个大西北奠定坚实的基础。
宁夏战役中,要求战士们严格遵守民族政策,争取当地回族群众的支持。
1949年冬,兼任陕西军区政治委员,组织领导部队剿匪和参加修建宝(鸡)天(水)铁路及屯田开垦荒。
当时陕西地区土匪活动猖獗,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他对聚集在山区的土匪进行重点围剿,采用分路包抄、突袭等战术,让土匪难以逃窜,成功剿灭了大批土匪,稳定了陕西地区的社会秩序。
参与修建宝(鸡)天(水)铁路工作中,在山区开凿隧道、在河谷架设桥梁等,不畏艰险,保质保量的完成施工任务。
为解放军队粮食供应问题,他指导部队合理规划垦荒区域,带领战士们学习农业生产技术,将一片片荒地变成了可耕种的农田,为当地的经济复苏和稳定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1951年初,参加了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9兵团政治委员,参加第5次战役和秋季防御战,他向战士们讲述抗美援朝的正义性,强调保卫朝鲜人民我国边境安全的重要性,指导部队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给战士树立坚守阵地的信心。
后历任志愿军政治部主任、志愿军副政委、志愿军政委等职,开展战前思想动员,激发战士们的求战欲望,明确战役目标,注意与朝鲜人民军的协同作战,加强两军之间的团结和沟通,参与朝鲜人民重建家园工作,修建房屋、恢复农田、建设基础设施等,尊重朝鲜的风俗习惯和人民的意愿,与朝鲜人民建立深厚友谊,为增进中朝两国的友好关系作出了巨大贡献。
回国后,任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政治委员等职,致力于军队院校教育事业,组织学员参观军事历史展览,让学员们感受军人的担当,高等军事学院为军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72年,任福州军区政治委员,对干部战士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回顾军队的光荣历史,增强部队的凝聚力、使命感,参与制定军事防御计划,开展沿海防御演练等活动,有效维护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安全稳定。
1977年,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为军队出谋划策,参与讨论制定军队的战略方针,组织编制调整等重大事项。
1980年,任军委顾问,提供大量宝贵意见和建议,参与军队现代化建设、军事教育改革等问题的研究和咨询工作,对军队院校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改进,提出了许多前瞻性的建议,推动了军队院校的教育发展。
1982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以自己的经验为党的事业和军队建设建言献策,为党的领导集体在军队事务等方面提供参考意见,助力国家的国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李志民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政治工作经验,为中国革命建设和国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善于运用政治工作鼓舞士气,瓦解敌军,创造了许多经典战例。
1955年,李志民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他是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的政治领导工作者。
1987年11月16日,在北京病逝,终年81岁。